English

打假!举国在呼唤

“十五”关注
2001-04-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编前絮语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中指出,今后5年我国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在过去4个月的打假联合行动中,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共出动执法人员376万人次,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2万个,立案查处制假售假案件22万起,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55亿元。依法惩处了违法犯罪分子2731人;处理包庇、纵容、参与制假售假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4人。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力度。

打假,不仅是党中央的决心,也是市场的呼唤、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打假治劣警钟长鸣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打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1992年至去年联合打假行动开始前,全国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43万余件;扣留收审违法犯罪分子7642人,判刑2100人,有1722名党政干部因包庇、纵容或参与制假售假,受到党纪、政纪直至刑事处罚。但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活动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

注水猪肉,劣质白酒,綦江桥垮塌,豆腐渣工程,盗版图书,伪劣药品……近年来,在经济生活领域,为害最烈、影响范围最广的莫过于假冒伪劣产品。

从近期看,去年11月26日,河南尉氏县棉花造假案被曝光,一周多后,河南原阳县又卷入“有毒大米”事件,12月初,广州市部分消费者食用了掺有矿物油的“有毒大米”,多人中毒,一查来源,又是经河南市场流出的。连续两起假货大案轰动全国。

根据有关机构的一项调查估算,我国制假经济的规模高达1270多亿元。有关人士估计,国家因此年均损失税收250多亿元。

目前假冒伪劣商品由一般生活用品发展为高档消费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去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283家名优商品生产企业进行了调查,16类650余种商品的厂名、厂址和品牌几乎全部被伪造、冒用,其中的160家企业仅1998年就损失产值96亿元。

制假售假屡禁不止

一些地区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比如,江西南昌进贤县制假售假已长达10余年之久。去年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带领打假督导组深入江西南昌市进贤县暗访,发现仅这个县的制假售假重灾区李渡镇和长山乡就有43家无经营许可证店铺在经营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

有关人士认为,当前,掺杂使假出现了区域化、集团化、规模化,由假冒一般商品向制售大商品、出口商品、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的趋势。

有些地方区域性、集团性制假售假问题越来越突出。制假售假活动从过去主要是单兵作战和简陋的小生产,发展到现在一些地方利用先进设备、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而且组织起一条龙的产、供、销网络,形成了一批制假窝点和售假集散地。

另外,参与制假售假的单位和人员日趋复杂,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分子气焰嚣张。制假售假不仅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而且还有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有的与党政机关、执法机关的腐败分子相串通,有的甚至与境内外黑社会势力相勾结,以致一些不法之徒公然以暴力抗拒执法检查。

暴力抗法时有发生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统计显示,全国打假联合行动才一个多月,一些地方就发生了多起恶劣的造假者抗拒执法事件,到去年11月21日,全国发生17起威胁、殴打、杀害执法人员的事件,打伤执法人员多人,杀死1人,抢走多批被封存、罚没物资。

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显示,在打假联合行动开始后的两个半月中,各地都不同程度遭遇暴力抗法。据全国12个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完全统计,打假中发生暴力抗法案件78起,其中湖南、河南两省发生43件,受伤13人。

据介绍,以往多发生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地下工厂、黑窝点的暴力抗法事件,目前在一些大城市的正规注册企业中也时有发生。

一些造假分子明火执仗地抢夺执法人员的封存物品。去年10月19日,云南昆明市查获一个伪造厂名、冒用他人厂址的卫生卷纸生产窝点,并就地封存了货值16万多元的假冒伪劣成品3035件及制假设备。11月3日,30多名不法分子手持斧、刀、棒等凶器将封存的物品抢走。

假货泛滥危害深远

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破坏了众多家庭的幸福,也使守法企业的产品市场被挤占,利润急剧下降,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据南孚公司打假部门去年年中的调查,假冒南孚电池已扩散到浙江、河南、四川、安徽、陕西等10个省份175个批发市场。

有关人士说,去年“大众”汽车配件市场40亿元销售额中,假货竟然占28亿元。

1915年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山西一名牌白酒,受山西朔州假酒案连累,销售量曾一度下降了一半多,多年盈利的企业一下子出现了亏损。

河南原阳粮食市场上,几天前还是车水马龙的江北“金牌米市”,“有毒大米”事件曝光后,转眼间几成“死市”,大米的日交易量由原先400多吨陡降到几十吨。几天前一斤还能卖1.1元的好米,现在跌到七八毛都没人要。看着新米无人问津,众商户欲哭无泪。

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愈演愈烈,是当前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假冒伪劣产品已成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销售,困扰人民生活消费,阻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大问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势在必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